在滇池之畔的云南民族博物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悄然展开。2025年6月14日启动的“六遛民博”周六研学系列活动,以四大专题16期课程为载体,将馆藏文物与非遗技艺巧妙融合,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民族文化盛宴。首个专题“面面俱到——面塑造型艺术”4期活动已圆满收官,孩子们在捏塑之间,触摸到了云南多元文化的脉搏。
一、文化融合:青铜吞口变形记
第一期 “青铜吞口变形记” 中,云南民族博物馆讲解员带领20组亲子家庭走进“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展厅,随后讲解了博物馆主展馆外墙正中的大型青铜吞口变型雕塑,解构图案隐藏的文化密码。参观过后,非遗传承人孙娴老师现场演示面塑技艺,指导孩子们用彩色面团复刻吞口的立体纹样。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与自己制作的面塑作品合影,传统符号与现代审美在此碰撞出奇妙火花。
二、守望家园:瑞兽瓦猫换装秀
第二期“瑞兽瓦猫换装秀”聚焦云南民居屋脊上的“守护者”——瓦猫。在“民族民间陶艺”展厅,工作人员通过实物与图文详解瓦猫从陶土到瑞兽的演变历程。孙老师指导孩子们用揉、搓、压等技法塑造形态各异的瓦猫。有的孩子为瓦猫披上七彩“鳞甲”,有的为其增添俏皮胡须,家长们则在旁协助调整细节。充满
三、场景再现:文化记忆同穿戴
第三期“文化记忆同穿戴”将视角转向民族服饰制作工艺。在织机与染缸的陈列前,孩子们通过互动装置了解了纺线、刺绣的基本技法。孙老师以馆藏青铜纺织贮贝器盖上的纺织场景为灵感,引导亲子家庭用面塑还原器盖上的人物群像。孩子们抽签决定制作对象——有的复刻手持纺锤的织女,有的捏塑主持纺织活动的贵妇,家长们则协助调配陶土细节。最终,十八件精致的面塑铜俑被组合成完整的贮贝器盖。这种“文物活化”形式让静态展品真正“活”了起来,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极大的成就感。
四、华章礼赞:欢歌笑语共谱曲
第四期“欢歌笑语共谱曲”在“民族乐器”展厅拉开帷幕。讲解员带领孩子们和家长们了解编钟的音律原理与演奏方式。参观结束,孙老师用剪好的纸杯作为编钟的主体结构,指导孩子们分部件制作钟体、钟枚与纹饰等。当 20 组家庭的面塑编钟涂上仿青铜的色彩后,仿佛穿越千年的乐音在展厅回荡,让孩子们对传统礼乐文化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4期活动中,80组家庭通过“参观学习+体验创作”的模式,完成了从文化感知到实践创造的完整闭环。云南民族博物馆打破传统展览的单向输出,通过面塑这一载体,让历史“触手可及。”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与创造力,更在亲子协作中强化了文化认同。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报名火爆程度远超预期,许多家庭因名额限制未能参与。后续专题“文质彬彬——变换万千的纸”“妙手生花——编织染绣齐艳”“一刻千金——金银珐琅斗彩”也将陆续推出,继续以“文物+技艺”的组合,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体验,让更多人能通过“博物馆研学”感受文化魅力。
在数字化时代,云南民族博物馆以匠心独运的研学活动,让古老文明在孩子们的指尖焕发新生。每一次捏塑都是一次对话,孩子们在创造中理解传统,也在传统中找到创造的力量。这场持续半年的文化之旅,正在书写着博物馆教育的新篇章。
文:王静 图:杨红梅
编辑:姚云霞 配音:陈羽
活动执行:张慧云 尹晶琼 黄子芮
指导老师:邱文发 吴松懿 孙娴 唐浩哲
活动策划:王静 黄虓鹏 杨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