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预约
参观
top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文化体验活动圆满落幕
时间:2025.04.02

3月30日,云南民族博物馆“博物馆里的三月三”文化体验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30余组亲子家庭与民俗爱好者共50余人齐聚一堂,以“ 探秘传统节日·共绘民族记忆画卷”为主题,共赴一场沉浸式的民族文化盛宴。

from clipboard

我们一同来回顾这场别开生面的春日之约!

非遗传承人罗老师,穿着满挂几十种特色民族乐器的黑毡披风,以芦笙舞表演拉开序幕,接着用十余种民族乐器演奏民族乐曲,无缝转换间,掌声四起,将观众带入“三月三”的节日氛围,最后以树叶吹奏与现场观众示范互动,民族器乐的魅力也在此刻绽放!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新书介绍成为活动焦点。这本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以及云南民族博物馆等十余家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联合编撰的著作,通过一件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典籍、绢帛书画、祭祀物品、民族服饰、传世食器和歌舞乐器等相关节日文物,掸落历史的尘土,找寻“上巳节”这一古老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将中华“三月三”的厚重文化内涵呈现于世人眼前!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共同体。我馆负责此书编撰的老师,以通俗语言向观众解读“三月三”的演变及其在凝聚民族向心力、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当代意义,观众们纷纷表示“涨知识了”。

from clipboard

讲解员带着参加活动的观众走进展厅,向观众讲述“‘三月三’的宝藏——馆藏民俗文物”背后故事,让观众沉浸式领略云南“三月三”精选民俗文物,如壮族坡芽歌书、文山壮族“弄娅歪”面具、文山壮族女盛装、罗平布依族少女装、壮族绣球等,向观众普及了知识,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五色糯米饭制作:天然植物染料与糯米的碰撞

由博物馆安排专人在现场指导观众,将天然植物染料制成的五色糯米等食材,制成五彩斑斓的节日美食,体验传统美食制作乐趣,感受“舌尖上的民族风情”。

坡芽歌书绘制:81个符号解码壮族浪漫密码

在“三月三”歌圩节中,壮族民歌作为歌圩的灵魂,曲种丰富多彩。在人们无法把这些情歌用文字记录下来时,便把当地壮族民歌中情歌的精华部分以符号图案的形式记录在土棉布上。收藏于云南民族博物馆的这幅壮族坡芽歌书,发现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坡芽村,是一块用仙人掌果实的红色汁液绘了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 衣、手、口、房屋、鸟笼等 81个物象符号的棉布。壮语称之为“布瓦吩”,意为“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上面所绘的81个符号代表了81首情歌,以男女对唱的方式,记录了一对壮族青年男女从相见、相恋到成为眷属的以歌择配的过程;这不仅是81首唯美动听的歌曲,还是壮族人民对生产生活、自然万物观察积累的人生智慧。

from clipboard

博物馆安排专人现场教学,用彩笔、白棉布等材料,以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的壮族坡芽歌书为范本,让观众跟随学习绘制81个符号,在棉布上重现壮族浪漫密码,沉浸式体验“博物馆里的三月三”。

from clipboard

参与者说

“孩子第一次接触坡芽歌书,边画边听老师讲背后的故事,觉得特别有意义!”——家长张女士

“原来‘三月三’不仅是节日,更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今天的活动让我更爱传统文化了!”——中学生小林

本次活动通过展览、手工、歌舞等多元形式,让“三月三”的历史根脉与民族智慧触手可及。参与者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在互动中感受到中华文化“多元共生”的独特魅力。

云南民族博物馆始终致力于以创新方式守护文化根脉,未来将继续推出更多精彩的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记忆的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