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预约
参观
top
展览预告 || “滇境芳华 日常的诗——林野画笔下的云南多民族生活美学(1950s—1960s)”即将在我馆开展
时间:2025.07.25

from clipboard

主办单位:云南民族博物馆 上饶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5年7月25日至9月26日
开幕时间:2025年7月25日(周五)上午10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尚未被机械洪流完全裹挟的时代。在滇西、滇南的山水之间,各民族同胞的生活依循自然的节奏,质朴而充满智慧。画家林野(1926—2012年),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的真诚,用速写本和水彩盒,定格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生活美学”。

林野的艺术语言融合西洋写实与中国线描的质朴笔触,完美契合了这种生活美学的本质:真实、质朴、生动、充满呼吸感。他的速写是即时的生活切片,水彩则晕染出生活的氛围与情调。从上海美专的技艺训练,到边疆生活的沉浸体验,无不描绘了纯粹的生活感。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林野艺术成就的呈现,更是一次对“生活本源之美”的回望与致敬。我们邀请您放慢脚步,在林野的画作和馆藏民族文物之中,触摸历史的余温,感受生活的本真,体味那份“源于双手劳作、心灵手巧的踏实与满足”。这些褪色的纸本所承载的,既是艺术家的个体印记,更是一个时代关于“如何与自然共处、与社群相依、与生活共舞”的永恒启示。在喧嚣的当下,带来更多关于“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思考。

序厅  林野小传
from clipboard
林野(1926—2012),福建福州人,原名林克松,中国共产党党员,副编审,擅长油画、彩墨画、水彩画等。1942年考入上海美专西画系五年制学习,1947年7月专科毕业,继续攻读研究生,至1948年正式毕业。在校期间得到刘海粟、陈盛铎、刘狮等画家的启蒙,以及陈士文的油画指导。1949年初参加金萧游击队,任江东县文教科干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坦克二师文工团舞台美术设计,装甲兵政治部文化部宣传干事,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美术编辑、美术科科长、编辑室副主任、协理。作品曾获1980年全国书籍装帧优秀作品。
林野的朋友圈
from clipboard

第一单元 笔墨新声——林野与上海美专

1912年由乌始光、刘海粟等人在上海创立上海图画美术院,后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校先后设置西洋画、艺术教育、中国画等科目,开启了近代美术教育的先河。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作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摇篮,以“中西并蓄”的理念重塑了林野的艺术基因,淬炼出扎实的写实功底。而通过彼时学生自治会的革命实践,《金萧游击队战地速写》系列组画中流畅的肢体线条刻画,表达出其艺术观从“为艺术而艺术”转向“为人民而艺术”。


第二单元 边疆图景——林野画中的民族风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浪潮席卷全国,美术工作者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使命,将写生转化为构建国家视觉叙事的实践。林野作为上海美专培养的新一代画家,1950年随文化工作队深入云南边疆,在滇西丽江、德宏等地驻留,以画笔刻录少数民族地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历史现场。本单元通过《景颇山民速写集》《傣寨新象》等70余幅原作30余件民族文物,还原艺术家的“在场”视角。
第三单元 民族肖像——林野的民族画像之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林野在现实主义创作浪潮中,以人类学凝视般的笔触重塑边疆民族肖像。他摒弃传统水墨的程式化表达,将上海美专习得的绘画功底与民族志观察相结合,在本单元的作品中,既精准捕捉服饰纹样的文化密码,又透过眼神与姿态传递个体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微妙心绪。本单元设置“纹饰解码”互动展区:展柜内色彩鲜艳、纹饰多样、材质各异的民族服饰与绘画作品,形成“艺术想象—历史实物”双重对话。  
本次展览,我们透过林野的画笔,走进半个多世纪前云南各民族的生活现场。这里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竹楼炊烟里的恬淡,织机梭子间的韵律,汲水归途上的身影,节庆集会中的欢颜。林野敏锐地捕捉了这些平凡瞬间中蕴含的非凡美感。我们看到,傣家竹楼不仅是居所,更是与雨林环境巧妙融合的空间艺术;景颇长刀不仅是工具,更是力量与美的凝结。这些画面共同构成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